[ 工作坊紀錄 ] 與漁共生,漁豚共榮 5月2日 工作坊記者會
與漁共生,漁豚共榮
推動環境友善漁法,尋求台灣白海豚與漁民共享永續漁業資源之道
為拯救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(印太洋駝海豚),國際學者於台北的研討會結論中指出:推動對台灣白海豚友善的漁法,不僅可以永續台灣漁業資源,同時也為台灣白海豚保留一線生機,達到「與漁共生,漁豚共榮」的終極目標。
自 2007 年開始,由國際學者組成的「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(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, 以下簡稱 ETSSTAWG)」,針對台灣白海豚的復育計畫,研討科學資料及提出實質建議。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、成功大學海洋生物鯨豚研究中心、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的共同邀請之下,ETSSTAWG 成員與來自巴西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紐西蘭、菲律賓、香港、台灣,英國及美國等地研究小型鯨豚的專家學者,齊聚台北與台南,密集討論各項關於台灣白海豚保育的議題,同時檢視過去十年的成果與未來必須積極推動的方向。
台灣白海豚族群棲息在台灣西岸淺海,數量大約僅餘 74 隻。牠們面臨多重生存威脅,包括漁網勒纏(特別是刺網)。海豚若無法掙脫漁網,可能會因此溺斃;即使能夠逃脫,也可能受漁網勒纏造成的割傷所苦,慢慢折磨而死。
根據與會國際專家發表的研究資料顯示,台灣白海豚的族群,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個體都帶著漁網勒纏的傷口;有些海豚甚至無法擺脫纏在身上的漁網。被漁網勒纏的海豚,除了肉身與骨骼的痛苦,還可能因此降低覓食和繁殖的能力。
如何回復台灣白海豚的數量,與會的學者建議可將台灣白海豚的復育目標設定為:在 2030 年以前,將族群數量提升到 100 隻。達到這個目標,即可幫助台灣白海豚,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(IUCN,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Resources) 的「紅色名錄」(即物種的絕種風險)上,從目前的「極危」狀態,降低身兼 ETSSTAWG 主席、加拿大溫哥華水族館及本次研討會總召的Peter Ross博士指出:「台灣白海豚由於漁網直接或間接的傷害,受盡折磨。
要減輕這樣的生存威脅The Eastern Taiwan Straigh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並復育這個極度瀕危的物種,必須積極努力在牠們的棲地範圍內,禁用刺網[包括單(多)層流刺、底刺網],並鼓勵漁民改用對環境較友善、更具選擇性的漁具。」
改用較具選擇性的漁具,對漁民也有重要的好處,因為漁業資源有機會重生,不僅漁獲因此增加,同時漁獲單價也因為賣相改善而提高,多從增加漁民的收入。
與會國際學者對林務局近日公告的「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給予正面的專家們也進一步建議林務局,應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,修訂為北自苗栗龍鳳港延伸至台南的將軍港,並將西界修訂為距海岸線三海浬。
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劃設,是一個新的管理工具;若要落實保護與復育白海豚族群,達到「與漁共生,漁豚共榮」的目標,我們必須針對台灣白海豚面臨的生存威脅,包括:汙染、河口淡水注入減少、水下噪音、棲地破壞及魚類資源缺乏等問題,採取更積極、實際的作為。
王建平教授與記者。